Google

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

淡水 三芝 命名由來

淡水
淡水舊稱為「滬尾」,「滬」是指以前設在河口或是近海之處,
由許多石頭堆成,利用海水的漲退潮來捕魚的一種設施,
而在設有「滬」的尾處,
就是「滬尾」。另有一說:在閩南語中,滬和雨諧音,指此地多雨,
過了這裡雨就停了,故稱「滬尾」。
民國九年時,改用此地所濱臨的淡水河河名,為此地的地名。

三芝
本鄉最早為小雞籠社,漢人入居後稱為小雞(圭)籠莊,
清末光緒年間稱「芝蘭三堡」,民國九年時,
取原來「芝蘭三堡」中的「三」和「芝」兩字為地名「三芝」,
以後就沿用至今。(三芝鄉志,民83
三芝的歷史
  三芝鄉為台灣最北的鄉鎮之一。北與石門、金山三鄉毗鄰、南與淡水接壤。東與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台北市北投區相連,西臨台灣海峽與中國福州遙對。
  全鄉面積65.9平方公里,地勢為大屯群峰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入海,全鄉丘陵起伏,其間有大屯溪、八連溪、錫板溪等溪流自東而西貫注,潤澤一千七百餘甲的農田和二千一百餘甲的旱田,是一背山面海,風景秀麗之農業鄉。
  昔稱小雞籠莊,因此舊名小基隆,清代與淡水、八里和石門同屬芝蘭三堡。日治時代1920年改地方制度時,將芝蘭三堡改為「淡 水郡」,並取舊堡名改莊名為「三芝莊」,光復後廢郡,改莊為鄉而成「三芝鄉 」。
  三芝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原住民小雞籠社之分佈地(與基隆之大雞籠社對稱)。而17世紀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時,本鄉即Parian有漢人村落,目前之「八連」地名和溪名或許與此有關。康熙年間郁永河採硫台北時,尚有小雞籠社,而目 前原住民都已漢化,僅留下番社後、番仔崙、番婆林、錫板和社寮等地名。清廷領台後漢人逐漸移墾台灣上部,三芝雖屬丘陵山區,但乾隆年間也漸開發成鄉,各地之開發情形如下:
  1.小基隆地區:即今八賢、埔頭、埔坪、古莊、新莊、茂長、橫山七村。由於本區屬八連溪等河川下游,有較開闊之沖積面,且河口有社寮港供船隻出入碇泊,因此,以福建汀州和同安為主的移民渡海來台由此入墾本鄉。永定客籍江姓最早到此定居,目前工姓族人仍為三芝大姓,其宗祠「圓窗」即在新莊村。而三芝居民中汀州客籍移民比例之高為全台之冠,前總統李登輝就是其族裔。另外,同安曾姓也在乾隆年間到埔頭而成三芝首富。埔頭村因位淡水至基隆要衝,又是附近山村聚落道路所經,而由鄉街發展成本鄉行政、交通、經濟、文教中心
  2.北新庄地區:即今店子、興華二村。屬本鄉山區,是小基隆之外之第二大聚落。雖位置偏僻但因處淡水、小基隆、北投和大屯山區交通中樞,處要衝的店仔村最早形成村街。乾隆末年同安人盧姓由淡水芊蓁林來闢,人口漸層形成大姓,已故盧修一即是店仔村人。同時陳姓也在龜仔山利用溪水開圳闢田而富甲一方,蘇、姚、洪三姓也開拓茶公坑一帶。興華村是由田心仔和車埕二村合併而成。車埕位店子街往北投路上而成街,與店仔街相對稱頂店,因牛車聚集而得名,乾隆中葉客家人許姓所闢。道光年間閩粵分類械鬥,許姓棄家遷往新竹關西(許信良即其後裔),附近有山村百六戛,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出生於此。
  3.錫板地區:即今日後厝、錫板二村。舊稱「梀板」源自原住民語音。地處金山至淡水道路中途,有海尾、南勢崗、小坑仔、梀板頭和番婆林之地望,皆在乾隆、嘉慶之際同安墾民所闢。後厝村位海尾溪和土地公溪下游,海岸有港口後厝港,為漁船和貨船客出入泊地。附近有牛車寮即港津貨運牛車停放之所。
  4.土地公埔:即今福德、圓山二村。為八連溪谷和海尾溪上游,以及二坪頂地區。皆為同安裔民所闢,尤以圓山仔頭李仰來此教人種茶,並設塾教學興盛一時,同治年間李永植茶致富,自黃架石橋三段,地名因而叫三板橋,此古蹟今日猶在。二坪頂為永定客籍江、謝所闢,附近地望有木屜寮、內柑宅和木馬寮,都可反映山村產業、交通和墾殖情況。
  
  總之,本鄉雖屬丘陵山區開發較晚。但在乾隆年間移民大量湧至,百餘年間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」,各山埔谷地、河海沿岸開闢已遍。
  
  1895年日本領台後,開始投入較大的建設,本鄉也起了變化,幾次鄉治與行政調整本鄉皆歸淡水所轄,逐漸成為淡水的附鄉。原有道路的拓寬、橋樑的建設,以及北新莊至埔頭等,和其他山區至沿海地區道路的陸續闢通,加上街莊役場、公學校的設立,而小基隆成街後鄉民建福成宮、智成堂等信仰中心,埔頭村成為三芝行政和文教中心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謝謝你囉!!我的功課有著落嚕~$