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

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

三、楊氏家譜介紹

  修譜
  楊姓譜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。漢代劉颼在《七略》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《家 》,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《家 》片斷涉及楊雄身后世。《世說新語》劉孝標注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,其中有《楊氏譜》。《隋書經籍志‧譜系類》錄有:《楊氏血脈譜》2卷,《楊氏家譜狀并墓記》1卷,《楊氏支分譜》1卷,《楊氏譜》1卷。此外,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《楊(忮音)家傳》。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,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,已有編撰家譜之風。
  宋至元明時期,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。元末戰亂,楊氏衰落,譜也殘缺。明初,分別任司倉、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,商量採環文獻重修家乘,但不久即相繼去世。為繼承先輩遺志,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賑遍訪博求,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,積十多年努力,編成《楊氏家乘》。《楊氏家乘》第一部分為族譜,以示尊重本始;第二部分為家譜,以示尊重親人;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、哀文字、楊氏人物遺文、贈答之作;末附有助于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,總共20卷。
  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,雍正皇帝撰寫了《圣諭廣訓》,下令在各地方宣講,敦促各宗族“修族譜以聯疏遠”,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,各宗族聞風仿效,家譜之盛,遂為空前。民國時期,笏宗族、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修譜之風稍歇,20世紀80年代後,因改革開放、經濟發展的推動,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、重修之風,如重慶万州、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,分別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,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,以便輯人族譜。這時的家譜,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,聯絡感情、光大族姓、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,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。久离鄉里的楊姓成員,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托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怀,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。
  家譜修好後,要定期續修,一則續上后出子孫,二則根据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,适當修改族規。
  續修家譜,並不單是循例而行,也是調整族內關系的需要。
  家譜保存
  族譜印好後,譜版安置在小宗禊內,各版片之間用紙搪隔,以免損傷,外用木箱封裝,擱置在高架上,以免受潮。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,要經管理小宗禊者問清來歷,如果确是嫡派子孫,備辦好紙張後即到禊中印刷,不得搬到別處,以防版片散失。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,管理小宗禊者要作登記,注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,以便稽查。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,置放在香火之上,或密藏於房之中,每逢伏天取出晒晾,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。凡逢歲時祭祓,各家帶上原本,到小宗禊集中驗看一次,如發現有鼠嚙、油污、墨浸及磨坏字跡等現象,族中長輩,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餛,並當眾罰銀三兩,歸人禊內,以充日後修譜之資。拒不從命的,不得參與祭祓。家譜不得謄抄,不能傳與外人,更不能出售,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,族眾共同驅逐他,從此不許人禊。這類規定,在不少楊姓家譜中,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。
  家譜的內容體例
  根據現存的楊氏家譜來看,主要包括:
1、譜序,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,先世德行、宗族的遷移和本家譜的編修、續修情況。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,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、發展和遷移的全過程。以使後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徼的艱辛。
2、譜例,也稱凡例,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,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。
3、世家,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跡。
4、誥爰,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偉獎文書。
5、像贊,收集本族先祖、名人的畫像,在其後寫上贊語,歌頌其功德。
6、世系,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,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,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,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系。
7、傳志,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,以教育後代子孫。
8、家訓,對子孫的教育准則。
9、禊規,記述本族祭祓的規矩。
10、禊堂,記載墳墓、義庄等財產情況。

沒有留言: